网上有关“中医对“胃、脾、小肠、大肠、肾 ”是如何认识的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中医对“胃、脾、小肠、大肠、肾 ”是如何认识的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中医的藏象学说中,将人体的脏腑分为脏、腑、奇恒之腑三类。所谓“五脏”,即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;“六腑”即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;“奇恒之腑”即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及女子胞(子宫)。 胃,属腑,又称胃脘,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以下几方面: (1)主受纳、腐熟水谷:即胃能接受容纳食物,并能将食物初步消化形成食糜。所以,胃又被称为“太仓”、“水谷之海”、“水谷气血之海”。 (2)主通降、以降为和:藏象学说中,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。因此,胃的通降作用,除将腐熟后的食物推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外,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 ,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。胃的通降是降浊,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。所以,胃失通降不仅可影响食欲,而且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,脘腹闷胀以及大便秘结等。 中医对“脾”是如何认识的? 中医认为脾属脏,位于中焦,在膈之下,和胃相表里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动化、主升清和统摄血液。 脾主运化,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作用。运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(饮食物)化为精微,并将精微物质运输至全身;运化水液是指脾能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,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,通过肺、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。脾主升清,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,并上输于心、肺、头目,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,以营养全身,故有“脾以升为健”之说。脾主统血,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,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。 脾的运化功能,不仅是脾的主要功能,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,故称脾胃为“ 后天为本”、“气血生化之源”。
脾胃为“后天之本”,在防病和养生方面的重要意义。古代医家认为“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”,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保护脾胃,注意饮食营养,患病治病时,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。 中医对“小肠”是如何认识的? 中医认为小肠属腑,主要功能是“受盛、化物和泌别清浊”。 (1)主受盛和化物,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,并能保持一定的时间进一步消化和吸收,将水谷化为精微。 (2)泌别清浊,小肠将消化好的食物,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,将水谷精微吸收,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,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,也吸收大量水液,故又称“小肠主液”。另外,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,还与尿液的量有关。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,则大小便正常; 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异常,则大便变稀薄,而小便短小,也就是说,小肠内的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。小肠受盛、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,实际上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,因此,小肠功能失调,即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、腹痛、呕吐、便秘等症,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、泄泻等症。 中医对“大肠”是如何认识的? 中医将大肠归属于腑。大肠居于腹中,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,其下端紧接肛门。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,而为表里。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。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,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,形成粪便,经肛门而排出体外。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,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,同时亦与肺的肃降有关。另外,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与人体内的津液有密切的关系。当肾虚津液不足或肠胃积热灼伤津液时 ,均可使大便传导不利,使大便干涩,引起便秘。 中医对“肾”是如何认识的? 中医认为肾属脏,肾藏有“先天之精”,为脏腑阴阳之本,生命之源,故称肾为“先天之本”。 肾的主要功能为藏精,主生长、发育、生殖和水液代谢,肾主骨生髓,外荣于发,开窍于耳及二阴。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,肾中精气,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,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;肾主水液,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,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,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,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;肾主骨生髓,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肾中精气的盛衰,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,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;“齿为骨之余”,齿与骨同出一源,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,肾中精气充沛,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,若肾中精气不足,则牙齿易于松动,甚至早期脱落;肾开窍于二阴(外生殖器和肛门),因此,尿频、遗尿、尿失禁、尿少或尿闭,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。粪便的排泄,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,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,如肾阴不足时,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,肾阳虚损时,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。
(一)中医脏腑的“虚”与“实”
五脏六腑是属于中医理论中的藏象内容,最早起源于《黄帝内经》。其中五脏指的是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肾,六腑指的是心包、大肠、小肠、胃、胆、膀胱、三焦。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不同于现代解剖学中的单独一个脏器,而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,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,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。脏和腑生理特点的不同,各自的功能不同,接下来分别来认识一下。
五脏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所谓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。五脏的生理功能包括化生和贮藏精气。心主血脉,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,心气推动调血液的运行和心脏的搏动。肺主气司呼吸,主通调水道,通过肺宣发肃降的功能可以维持呼吸运动和水液代谢的正常。脾主运化和统血,运化水谷精微并输布全身,同时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。肝主疏泄和藏血,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,贮藏血液、调节血量并防止出血。肾主藏精、主水、主纳气,及贮存精气以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、主持调解水液代谢、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以维持呼吸深度。以上便是五脏生理功能的简单介绍。
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六府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。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。胆贮藏和排泄胆汁,主决断。胃受纳和腐熟水谷,接受容纳并将食物初步消化。小肠主受盛化物、泌别清浊、主液,接受来自于胃腐熟的食糜并进一步消化,将轻清和重浊之物分开,大量吸收津液。大肠主传导糟粕与主津,接受食物残渣并吸收水分。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。三焦主运行津液和通行元气。以上是六腑生理功能的简单介绍。
五脏和六腑既有区别,又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,各自功能正常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。
有机会接触并学习中医,圆一个梦想,这是意外之喜,也是一种缘分。只要心里有梦,何时实现都不晚。
坐在教室里,听着学识渊博的中医博士、教授、医生的教授、答疑解惑,明白不少长期萦绕在脑际的中医问题。
人体的器官,中医有脏和腑之区分,西医则无。心中疑惑并感叹,古人没有X光、CT扫描仪,如何将人体器官认识得如此清晰明了?
五脏六腑。五脏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;六腑: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。
五脏为实脏,多虚症,六腑为容器,多实症。
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:心虚、脾虚、肾虚、肺虚……虚则补之,令其实;而我们很少听说胆虚、胃虚之类的说法。六腑是容器,需要保持空虚的状态,如果实,则会出现病状。比如胃,主受纳、腐熟水谷,属于虚脏,不能令其过满,吃得过饱。很多胃病大多是吃得过多造成的,如俗话所说:吃饱了撑的。胃,需要经常处于饥饿状态,令其亏空。如果吃得过多过饱,胃就需要不停地工作,令其受累。
还有膀胱。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、排尿,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”。既然是容器,是虚腑,就不能令其过实,不可憋尿。
五脏六腑,实脏与虚腑,了解其结构和功能,就多少明白如何保持健康,如何善待自己的身体。
五脏为实脏,需保持其满,不可令其亏空,虚则补之。六腑为虚脏,需保持亏空,不可令其过满,实则泄之。
关于“中医对“胃、脾、小肠、大肠、肾 ”是如何认识的?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“谢莉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中医对“胃、脾、小肠、大肠、肾 ”是如何认识的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中医对“胃、脾、小肠、大肠、肾 ”是如何认识的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...
文章不错《中医对“胃、脾、小肠、大肠、肾 ”是如何认识的?》内容很有帮助